公司的主营业务以产业数智化为核心,涉及城市大交通当中的城市轨道交通机电系统、调度指挥系统和大数据平台、智能运维解决方案等,智慧能源当中的矿山数智化解决方案,以及底层支撑:算力和算力服务业务,半导体材料业务。同时公司正在积极布局和拓展立体交通场景下非轨道交通类(基于高速、低空等交通模式下)的数据交互融合、结算清分和调度控制平台,以及新的数智化产业场景:大健康等。因此,公司所处的行业最重要的包含产业数智化、智慧交通与半导体材料行业。
2023年2月,中央、国务院印发的《数字中国建设整体布局规划》,提出到2025年,要基本形成横向打通、纵向贯通、协调有力的一体化推进格局,数字中国建设取得重要进展。规划给出了数字中国建设的整体框架,催生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的发展,企业不断进行数字化转型。数字化转型的本质内核是:建立内外部广泛的在线连接,产生大量实时数据,利用云端的算法和算力,让决策变得更实时更智能,从而提升企业的运营和管理效率,甚至产生全新的商业模式和管理模式。
根据中国信通院发布的《中国数字化的经济发展研究报告(2023)》,2022年我国数字经济规模达到50.2万亿元,同比名义增长10.3%,已连续11年明显高于同期GDP名义增速。其中数字产业化规模达到9.2万亿元,同比名义增长10.3%;产业数字化规模为41万亿元,同比名义增长10.3%。
2020年以后,云计算、大数据、AI等新数字技术的加速发展,驱动数据云存储及计算、智能算力、边缘算力等需求持续增长,2022年ChatGPT开启AIGC这一全新业态,推动AI发展进入以多模态和大模型为特色的AI2.0时代,推动智算设施建设进入新阶段。根据《中国数据中心产业高质量发展白皮书(2023年)》,2021年我国数据中心市场规模达到近1800亿元,同比增长24.0%;2022年市场规模超2200亿元,仍就保持较高增速。需求向“云计算大型、超大型IDC+智能计算本地化中型数据中心+边缘计算小微IDC”三级转变,规模化智算与行业智算并行的需求特征显现。
2023年12月,国家发展改革委等部门发布《关于深入实施“东数西算”工程加快构建全国一体化算力网的实施建议》,目标到 2025年底,普惠易用、绿色安全的综合算力基础设施体系初步成型,东西部算力协同调度机制逐步完善。同时,要求国家枢纽节点外原则上不可以新建各类大型及超大型数据中心,进一步巩固了国家枢纽节点的地位。未来,国内数据中心产业进入新阶段:数据中心产业是数字科技、数字设施和数字能源的三重载体三体产业;产业新趋势上呈现集群化、低碳化、算力化特征;产业新生态上呈现客户、主体、资本、模式多样特征。
算力服务是以多样性算力为基础,以算力网络为连接,以供给有效算力为目标的算力产业新领域,通过全新计算技术实现异构算力统一输出,并与云、大数据、AI(人工智能)等技术交叉融合,最终将算力、存储、网络等资源统一封装,以服务形式(如 API)完成算力交付。算力服务有助于扩大算力核心产业规模,赋能传统行业、激发算力新产业(300832)和加速算力应用产业渗透,由此产生经济效益,具备巨大的发展潜力。
煤矿智能化是煤炭工业高水平发展的核心技术支撑,将AI、工业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机器人、智能装备等与现代煤炭开发利用深层次地融合,形成全面感知、实时互联、分析决策、自主学习、动态预测、协同控制的智能系统,实现煤矿开拓、采掘(剥)、运输、通风、洗选、安全保障、经营管理等过程的智能化运行。基于安全和产能优化需求,在国家政策的不断推动以及 5G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有效支撑下,我国煤矿智能化建设持续加速推进。2020年2月,发改委《关于加快煤矿智能化发展的指导意见》提出,到2025年大型煤矿和灾害严重煤矿基本实现智能化;到2035年,各类煤矿基本实现智能化。从当前智能化进度来看,首批71处示范矿验收预计将于2023年陆续完成,且2023年山西、山东等煤矿大省多项地方性智能化建设目标陆续发布,这标志着煤矿智能化建设有望从示范矿试点进入到全面向下渗透的阶段。
《2023煤炭行业发展年度报告》显示,截至2023年底全国煤矿数量减少至4300处左右。根据安永(中国)企业咨询有限公司发布的《智慧赋能煤炭产业新万亿市场》报告:“已有生产型矿井单矿智能化改造升级费用约在1.49-2.63亿元人民币,新建型矿井单矿改造费用约在1.95-3.85亿元人民币。假设按照平均一座煤矿的改造费用约2.06亿元,则我国煤矿智能化的市场空间将超过8800亿元,煤矿智能化的潜在市场空间和行业增速极其可观。
根据《数字交通“十四五”发展规划》提出的发展目标,到2025年,“交通设施数字感知,信息网络广泛覆盖,运输服务便捷智能,行业治理在线协同,技术应用创新活跃,网络安全保障有力”的数字交通体系深入推动,“一脑、五网、两体系”的发展格局基本建成,交通新基建取得重要进展,行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水平明显提升,有力支撑交通运输行业高水平质量的发展和交通强国建设。同时,规划提出了交通设施数字感知、信息网络广泛覆盖、运输服务便捷智能、行业治理在线协同、技术应用创新活跃和网络安全保障有力六大具体目标,推动数字交通高质量发展。
在城市轨道交通方面,根据《2023中国城市轨道交通市场发展报告》,截至2023年底,中国共有65座城市开通运营 342 条城市轨道交通线年,中国城市轨道交通新增运营线条(段)线、城轨交通建设进入平稳发展期,信号系统市场稳步增长
截至2023年底,中国大陆共有包括北京、上海、广州、深圳、成都、武汉、南京、重庆等29座城市的65条(段)城市轨道交通正在建设,总里程达 1453.73 公里,车站 695座,投资额高达 7397.71亿元。其中大运量城市轨道交通运营里程达 1000.44公里,占比68.82%;中低运量城市轨道交通在建里程达 453.29公里,占比31.18%。据市场初步预测,2024-2025年,中国共有48座城市新增开通运营152条城市轨道交通线条城市轨道交通线路新增开工,涉及里程达 4439.68 公里,车站1851座,投资额为 19239.67 亿元。城轨交通建设进入平稳发展期。
城市轨道信号系统方面,据市场统计显示,2023年城市轨道交通信号系统市场(含维保、改造及车载信号系统),共有包括宁波、重庆、深圳等 20 座城市完成了 43 次招标,中标总金额高达1220419.61 万元,同比增长13.17%。2023年,众合科技实现市占率19.48%,超过交控科技,行业排名第二。从新增新建线路订单来看,众合科技以25.66%的市场占有率位居首位。
根据《城市轨道交通2023年度统计和分析报告》,截至2023年底,中国内地共有北京、上海、深圳、广州、武汉、苏州、济南、南宁、天津、宁波、芜湖、重庆、南京、太原成都、长沙、西安、绍兴、福州、郑州、许昌21个城市开通全自动运行城轨交通线公里的全自动运行线年开通全自动运行线%,占全年新增线、旧线改造和中低运能占比提升,提供城轨交通新增量
通常情况下,城市轨道交通信号系统的更新改造以10-15年为周期,我国城市轨道交通自2008年进入大规模建设阶段,当前正处于新一轮更新改造的初始阶段。在国务院《推动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行动方案》政策支持下,叠加国内经济逐步复苏,下游制造业投资信心恢复,预计未来 3-5年内,城轨信号系统和国铁列控系统的更新换代需求或将持续旺盛。据中国城市轨道交通报道,我国2010年及之前开通的非CBTC线年,该部分线路已确定进入信号改造周期。截至 2023年底,大中运能制式(地铁、轻轨、单轨、市域快轨等)城轨交通开通运营城市共42个,其中运营15年以上的城市10个;运营线年后将有更多的城市和线路面临既有线改造任务。
中低运能增量明显。根据《城市轨道交通2023年度统计和分析报告》,2023年,从在建线路的运输能力来看,大运能系统(地铁)4459.65公里,占比78.63%,同比下降0.89个百分点;中运能系统(含轻轨、市域快轨、磁浮交通)885.01公里,占比15.60%,同比下降0.01个百分点,基本持平;低运能系统(含有轨电车、悬挂式单轨、导轨式胶轮系统、电子导向胶轮系统)326.99公里,占比5.77%,同比增加0.90%。随着新型低运能系统如电子导向胶轮系统、导轨式胶轮系统在各地的落地实施和推广应用,低运能系统占比呈平缓上升趋势。
智慧交通是未来交通行业的发展亮点,也是推动交通高水平发展的重要引擎。近年来,我国加快发展智慧交通,印发了《关于推进IPv6技术演进和应用创新发展的实施建议》《智能汽车基础地图标准体系建设指南(2023版)》《关于开展智能网联汽车准入和上路通行试点工作的通知(征求意见稿)》等一系列政策,在智能交通基础设施、出行服务、车路协同等重点领域,引导智慧交通产业化发展。
智慧交通行业已发展到交互式交通管理阶段,即交通管理不再仅仅是传统的交通管理部门由上而下单向管理工作,逐步转变为道路出行者、交通管理者、信息服务商、出行服务供应商等之间的交互式管理。从未来发展的新趋势上,智慧交通呈现出三个特点:“闭环”,大多数表现在数据支撑下从问题发现到优化到评估形成闭环反馈迭代;“交互”,大多数表现在数据、措施和专业等方面的交互;“智能”,大多数表现在多源海量数据(603138)需要更智能的分析手段和技术、借助大数据和智能技术等实现对短时交通变化做出精准预测、智能化管控手段的普适性探索。根据中商产业研究院发布的多个方面数据显示,2022年中国智慧交通行业市场规模达到 2133亿元,五年内年均复合增长率达13.46%;预计2023年市场规模将达到2432亿元。
全国城市轨道交通智能化进程也呈现加速发展形态趋势。据《2023中国城市轨道交通市场发展报告》,近两年我国智慧城市轨道交通行业发展市场规模已达数百亿元。同时据市场预测,未来三年内,我国智慧城市轨道交通市场将仍保持 20%的发展增速,预计到 2026年,全国智慧城市轨道交通市场规模将达到791亿元左右。
2023年受到地理政治学冲突及全球经济衰退的影响,全球半导体市场仍处于行业下行周期。半导体行业协会(SIA)公布的年度销售数据,由于通胀加剧和终端市场需求疲软,2023年全球半导体行业销售额总计5268亿美元,较2022年5741亿美元的销售额下降8.2%。
在整个半导体产业链中,半导体材料与半导体设备一样位于上游环节,是半导体制造工艺的核心基础。由于半导体行业整体增长放缓以及晶圆厂产能利用率下滑,SEMI SMG发布的半导体硅材料行业的年终分析中报告称,2023年全球硅晶圆出货量下降 14.3%,至12602百万平方英寸(million square inches,MSI),同期硅晶圆销售额下降10.9%,至123亿美元。
半导体硅片的发展依赖于下游需求牵引及上游装备和配套材料的支撑,近年来国家持续支持半导体产业高质量发展,特别是“十四五”规划明确将重点培育集成电路产业体系、大力推进先进半导体等战略新兴起的产业。随着《新时期促进集成电路产业和软件产业高水平发展的若干政策》等半导体硅片产业支持政策持续推进与实施,国内产业链下游发展迅速,设计制造封装三业结构显著改善。在国际贸易冲突加剧及我国政策利好的环境下,国内半导体硅片上游关键设备制造能力、原辅材料配套能力不断的提高,下游国产认可度提升,使得半导体硅片产业链逐渐得到完善和夯实,未来我国半导体硅片产业链整合度将不断提升。
中金公司(601995)的研究报告显示,目前国内整体半导体材料国产化率仍低,2022年国内整体材料端企业收入合计约150亿元,而国内晶圆制造材料需求约500~600亿元,整体国产化率约25%~30%,但其中以6、8寸半导体材料为主,12寸高端半导体材料国产化率仍处于较低水平。
2023年初全球半导体销售低迷,但2023年下半年市场逐步回暖。WSTS于2023年11月上调全球半导体总营收预期,预计 2024-2026年分别达到 5,884/6,547/7,052亿美元,同比增速分别为+13%/+11%/+8%。且,2023年下半年以来消费电子景气度回暖,工控、汽车、光储总体平稳,上游功率半导体相关这类的产品率先受益,由于半导体材料需求与晶圆厂稼动率保持一定相关性,随着下游晶圆厂稼动率逐步回暖,半导体材料需求有望于2024年迎来需求拐点。
WSTS的多个方面数据显示,2023年半导体行业第四季度销售额达到1,460亿美元,比2022年第四季度总销售额增长11.6%,比2023年第三季度总销售额增长8.4%,实现了同比和环比的双重增长,也印证了半导体市场已开始回暖。
公司大健康业目前主要围绕医疗器械CDMO和海外生物技术转化落地展开。当前,全球医疗器械CDMO赛道发展已经相对成熟。从最初加工零部件,到2010年后开始为头部器械公司可以提供全生命周期外包服务,再到疫情后驱动器械行业创新,可看到 CDMO在全球医疗器械产业链中扮演的角色愈发重要。相较国外,国内医疗器械CDMO行业起步晚,但在近几年经历了快速地发展。尤其是政策层面,2017年医疗器械MAH制度在上海试点,2019年扩大到21个省份,允许不同主体可合作进行同一医疗器械注册和生产,MAH制度的实施为CDMO模式在国内大力推行奠定了制度基础。
从行业发展阶段看,发达国家CDMO市场已非常成熟,比例达到70%,而中国CDMO的比例仅为1%。目前处于刚刚起步的阶段,仍然缺失具备从研发、生产到取证上市全生命周期服务能力的高端医疗器械CDMO平台。
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革命交互演进,世界经济数字化转型已成为大势所趋,产业数字化进程加速。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加快发展数字化的经济,促进数字化的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层次地融合,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数字产业集群。加快数智化转型、激活数据要素潜能慢慢的变成了发展的必然要求。
报告期内,2023年公司正式将“一体双翼”战略升级为“1+2+N”发展的策略。“1”代表着数智化业务,涉及算力及算力调度服务、智能硬件、系统集成及行业解决方案、数据资产运营及服务四大业务模块。公司通过迅速构建数字化核心能力,秉承“创意、整合、共享”的理念赋能N个产业场景,成为公司发展的新引擎;而“N”就是数智化赋能的产业场景,前期公司将基于主业优势聚焦交通场景,同时积极拓展智慧能源细分领域“数字矿山”场景。同时,“N”也代表公司着眼于长期战略目标布局孵化的产业,是具备成为公司未来基石的产业模块。“2”是公司智慧交通和半导体两个基石主业,也承载着公司在数智化当中对“场景”和“底层技术”的理解力和沉淀,两大板块子公司将进一步依托数智化技术做大做强,并通过并购整合,成为各自细分行业的领头羊。
在数智业务中,公司已通过引入“东数西算”战略合作,提炼出以时空大数据为总体顶层架构,建立以“一叶感知”为连接能力、“一苇数智”为数智底座、“一晶智源”为 AI赋能的三大新技术平台,形成了包括算力服务、智能硬件、咨询规划、系统集成、产品研制、数据运营在内的六大核心能力(产品或服务),为大交通、能源煤矿、大健康等行业领域提供数字化解决方案,并通过深层次地融合算力服务,以“数据”为核心,逐步实现公司商业模式从EPC总包向全生命周期数智化服务和数据运营服务转型,成为产业数智化的领航者。
数智化业务作为公司战略升级的核心方向,主要涉及数字业务和智能化业务两大板块,数字业务覆盖了底层的(1)算力和算力服务,以及(2)数字资产运营业务;智能化业务主要涉及基于N个细分行业应用场景的系统平台建设和软硬件一体化智能化改造总包服务。
算力业务方面,公司拟通过庆阳时空大数据云中心(简称“庆阳算力中心”)开展机房租赁、托管服务,云计算服务和时空数据增值服务;并以庆阳算力中心为抓手,联合战略合作方构建时空大数据全国算力网。算力服务方面,拟通过参股公司玄度时空云开展基于泛在物联网感知的时空数据服务、基于玄度计算机系统的玄度云主机服务、在全国范围内形成组网并提供算力调度平台服务和数据运营服务。
细分行业应用场景方面,公司智能化业务平台主要聚焦大交通、能源煤矿两大赛道。浙江众合智源科技有限公司是公司数智化战略实施的主要平台,业务产品有交通、能源煤矿、低空等领域的数字化综合管控解决方案,以及智能物联产品、无人感知与AI数字交互产品等。
未来,公司将进一步拓展数据资产运营服务,在数智化转型过程中探索商业模式转型。 数据资产运营是企业解决现有问题,实现数据资产化的重要抓手。数据资产运营以持续释放数据资产价值为目标,通过对数据应用流通情况做持续跟踪、分析及评价,建立数据供给端与数据消费端之间的正向反馈闭环,不断适应和满足内外部利益相关方各类数据资产需求,使数据资产成为公司发展的核心竞争力。
交通是公司深耕的产业场景,当前智慧交通业务主要聚焦城市轨道交通,主要提供轨道交通信号系统和自动售检票及清分系统两大机电系统产品。同时,公司依托客户资源和市场地位优势,重点围绕城市轨道交通的运营、维护和日常管控的数智化展开数智化业务,基本的产品为“一苇数智”大数据平台、“一叶感知”物联感知平台两个平台支撑下的行业数智化解决方案。以此为用户深度挖掘业务场景下的创新改革方向,并实现数据的价值提升。
半导体产业作为数智化上游产业中的核心,是数智化能力的基础,决定着数智化行业应用的高度。公司以“半导体单晶硅材料”为核心,业务边界延伸至整个泛半导体产业链底层多个关键技术,形成了“一个核心、多个亮点”战略布局。
公司控股子公司浙江海纳半导体有限公司是公司泛半导体业务的“一个核心”,基本的产品包括3-8英寸半导体级抛光片、研磨片,并提供晶圆再生服务;公司基本的产品和服务应用于半导体分立器件、集成电路领域,终端应用场景包括通信、新能源、汽车电子、消费电子、工业电子、家用电器、安防等产品。海纳股份拥有完整的生产制备工艺。公司研磨片是电子级多晶硅通过拉晶、切割、研磨等加工工艺后制成的圆形晶片;硅抛光片是由硅研磨片经过后续抛光、清洗等工艺制成,可用于下游分立器件和集成电路制造;公司还提供再生晶圆服务(由日本松崎提供),对下游晶圆厂使用过的硅片进行代加工,经公司膜处理、抛光、清洗等工艺后制成的再生片可重新作为挡片和控片应用于下游。
公司通过参股、成立合资公司等方式在集成电路、半导体核心设备、芯片和探测器等领域的布局持续深化与开拓,形成了“多个亮点”。
大健康业务的定位是“公司借助在芯片、人机一体化智能系统、数智硬件和大数据平台等技术与产品、产业资源的积累,围绕医疗器械 CDMO创新中心和海外生物技术创新中心打造面向全球的创新大健康产品及服务转化落地平台”,重点聚焦利用大数据、智能感知、AI、基因编辑等技术,以“资本+产业+平台+运营”为基本的商业模式,实现同类技术要素在不同产业场景的延伸布局。公司全资子公司浙江美丽人生健康科技集团有限公司是大健康业务的主要运营平台。
公司大健康业务最重要的包含医疗器械CDMO创新中心和海外生物技术转化落地。公司在建的医疗器械CDMO创新中心建成投入到正常的使用中后,能够打造完整的医疗器械公共服务中心,包括无菌器械生产中心、有源和无源器械生产中心、独立医学检验中心、概念创新研发中心,办公会议路演中心。并以此为平台,打造全世界创新医疗(002173)产品及服务转化落地的大健康产业链,主要聚焦于四大领域:数字医疗,消费医疗,康复及养老,检验检测。
作为以科学技术创新为动力的高新技术企业,公司从始至终坚持以“科学技术创新”为动力,始终把在硬核科技核心技术领域的自主化作为企业核心竞争力之一,致力于前沿技术探讨研究,以技术探讨研究与产品研究开发并重发展为核心理念,通过战略合作、产学研一体化等多种方式不断持续创新,不断的提高公司的技术水平和研发实力。
公司建立了完整的研发体系,形成了多个研发分支机构,分别满足多种层次的研发发展需求,支持公司未来跨多行业发展。本级研发中心及各研究院主要研发范围是面向跨行业的公共平台和共性新技术探讨研究,思考公司未来 3-10年的发展。各事业部和子集团的研发机构围绕客户近期的紧急需求和运营痛点开展研发,从客户运营的各种场景分析出发,快速研发出实现用户要求的产品和解决方案,确保客户和公司实现“双赢”发展。本级研发中心从产品顶层设计角度进行研发分析分解,确保各研发机构的技术协同,各研发任务按照整体一盘棋运作。研发体系的具体结构分部如所示:
经过多年研发与积累,众合科技形成了一系列核心关键技术储备。一叶感知、一苇数智和一晶智源作为公司三大核心技术平台,通用于公司各大业务板块,为各应用场景的各种类型的产品提供技术支撑。
一叶感知平台是众合科技聚焦工业数字化和智能化,整合了自动感知、采集和控制的嵌入式产品,支持IEC61131标准所述的应用编程接口,如梯形图编程,布尔逻辑编程和C语言编程等。一叶感知平台提供了丰富了更多的功能特性,比如可视化配置、热插拔、支持软总线功能、设备对象化、支持I/O/COM远程升级、Linux多任务操作系统、完善通信协议、网络安全通信、一键部署等。目前,一叶感知平台已完成三个基础功能版本开发,能够支持列车上LCU和TCMS等产品应用,以及融合监控系统的样板站应用,目前已经在杭州2号线号线涵青桥站实地部署;未来将进一步适用于煤矿、城轨、隧道等场景。
一苇数智平台融合了工作流引擎、大数据平台、物联网平台、数字孪生平台、低代码应用开发平台的数智底座,具备数字孪生能力、数据治理、流程/策略/表单引擎以及业务敏态等多项功能,产品形态灵活,兼容性强,易用性高,开放性全,轻松赋能企业全方位的数智化方案,极大助力实现数字化、智能化发展,提升综合服务能力。一苇数智平台已经支持杭州NOCC,黄石有轨电车及公共交通一体化系统、苏州6号线涵青桥站和重庆新中标的27号线项目等轨交项目应用,同时也支撑了河南周口教育项目的应用。
一晶智源AI赋能平台专注于通过人工智能技术推动各行业的智能化转型,该集成了先进的AI技术和大规模数据处理能力,为公司可以提供从数据采集、处理到分析和决策支持的一体化解决方案。平台的核心优点是其深度学习算法和机器学习模型库,涵盖了从图像识别到自然语言处理的广泛应用,不仅支持利用其数十年累积的行业数据定制化模型训练,还能提供即插即用的模型,快速缩短了企业从数据到应用落地的时间,也提供了 AI应用产品化的有效路径。平台采用云端及边缘计算的混合架构,确保了数据处理的实时性和高效性。该系统计划在轨道交通多个智能运维项目(含MSS信号维护子系统)中应用。
公司重视研发投入,技术驱动业务成长。公司近年来研发投入逐年增长,打造软硬件产业协同生态,深度介入国产自主可控硬核科技的发展,充分将硬件优势与自身在软件研发、应用场景方面的优势结合起来。
硬件方面,公司着重关注关键领域应用,尤其是在主营业务智慧交通与工业互联网、感知与算力、半导体材料、半导体设备、国产替代的通用或专用集成电路、芯片等领域,有比较广泛的研究和积累。
软件方面,依托“智慧交通+泛半导体”两大基石产业优势及通用技术和专用技术的积累,公司以一叶感知、一苇数智、一晶智源为核心平台,提供基于智能感知、机电控制为核心的产业数智化解决方案,推出诸如城市轨交智慧大脑、智慧车站、虚拟人自助票务终端、客流分析及预测系统等多款智能产品。
应用场景方面,公司深耕轨道交通多年,对城市交通场景有较为深刻的理解,同时通过多年的服务,具有极强的客户个性化服务能力和高效定制解决方案的实施能力。为未来越来越深入的产业数智化转型提供强有力的竞争力。
截至目前,公司已成为国内轨道交通领域核心机电设施国产化率最高的企业,实现了从功能芯片、板卡到操作系统及核心系统平台架构及上层应用软件均国产化替代。并将致力于将国产化替代的能力延伸至工业数智化领域,打造核心竞争壁垒。
公司建立了开放的合作共享机制,并积累了丰富的战略合作资源,打造共赢生态圈。
首先,公司持续深化构建“产学研用”的战略合作体系,积极整合内外部创新研发资源和要素。公司与浙江大学、北京交通大学、华东交通大学、南开大学、兰州交通大学等知名大学开展产学研合作,并与浙江大学硅材料重点实验室和中国科学院叶志镇院士、河南大学深圳研究院时空大数据联合创新中心和中国工程院王家耀院士、浙江大学机械工程学院和中国工程院谭建荣院士等保持密切战略合作联系,攻克“卡脖子”领域的核心关键技术,实现前沿尖端技术的落地,合作共赢。2022年,公司成立博士后工作站,实际做到产学研用一体化,标志着公司高品质人才引入和科研创造新兴事物的能力迈向新的发展阶段。其次,公司采用共建实验室、成立技术攻关小组等多种模式,加快推进公司新技术、新产品投入市场应用,提升科研能力。企业具有多个国家级和国家地方联合技术中心和实验室,包括国家列车智能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城市轨道交通列车通信与机电控制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城市轨道交通行业信号系统唯二国家级实验室之一)以及5个省级研发中心。公司与宁波轨道交通集团公司智慧运营分公司共同组建技术攻关小组,全面攻坚克难,研发团队从2020年初开始做全面国产自主化芯片调研,2021年下半年,启动关键物料的国产化替代,并开始自研芯片的首次打样流片;2022年5月,芯片全国产自主化的列车测速板达到量产条件,并初步调试通过;2023年完成全电子联锁和输入输出等相关单板测试。目前绝大部分单板已经量产,并开始项目交付。
自 2009年以来公司即从事智慧交通业务,公司产品及服务已在行业树立了良好的品牌知名度。目前公司下设近20家子公司,业务覆盖杭州、郑州、西安、成都、深圳等全国28座城市,已建立较为完善的销售经营渠道网络,获得了沈阳项目、重庆项目、大连项目等多个业主高度认可,保持了较为良好的合作伙伴关系,积累了一定的知名度和认可度。
公司根据应用场景和客户的真实需求快速响应,以杭州本部为核心,在各项目地成立子公司或项目部,为当地项目提供本土化、一站式服务能力。
公司拥有强大的产业生态构建和资源整合能力,针对所处发展阶段,对不同的业务实行差异化发展,集中优势资源发展主营业务,提高运营效率,从而提升公司主要营业业务的核心竞争力。
(1)算力和算力服务:目前“一体两翼”战略布局升级为“1+2+N”发展的策略,以“一叶感知”、“一苇数智”和“一晶智源”三大核心技术平台为基础,向下布局底层的算力和算力服务,与朗科科技(300042)、浪潮云信息等战略合作伙伴共同建设时空大数据云中心系统工程,打造设云-边-端协同的全国性时空大数据算力资源服务网格;并通过该系统工程逐步整合了算力芯片、存储、低空卫星等产业的资源,以及中科院体系的研究资源,为公司在全国范围内拓展业务和提升研发境界和实力打下基础。
(2)拓展大交通、能源(煤矿)、大健康等应用场景,利用优势产业不断外延,扩展业务边界。在轨交领域,公司致力于探索创新发展新模式、新业态、新机制,不断强化两业融合,通过链接上游装备制造商和下游城市轨道交通运营单位,从运营商、装备供应商、众合科技自身三个主体的创新需求出发,引导上下游相关制造和服务配合,形成全行业紧密融合的发展状态,探索轨道交通高水平质量的发展新路径。在数智化领域,通过与各地产业基金、地方政府产业平台等落地战略合作,以产业助力区域经济发展,也助力公司新业务拓展,以多赢实现资源的整合。
报告期内,公司实现整体营业收入约23.25亿元,净利润5754.66万元;其中扣非净利润3472.37万元,同比增长39.69%。数智化业务实现营业收入 3.49 亿元,较上年同期增长 20.92%;智慧交通业务实现营业收入 16.23 亿元,同比下降 13.73%,新增订单 26.46亿元,连续两年新增订单超过25亿元,为未来的业绩稳定提供保障;半导体业务实现营业收入3.33亿元,净利润2450.35万元。
报告期内,公司非公开发行事项获得了证监会批复,数字化转型的思路得到了认可。2023年,公司站在了崭新的历史起点上,这是公司响应国家号召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开局之年,是公司全面转向数智化践行“1+2+N”战略、为未来积累能力和资源的蓄能之年。回顾2023,公司在董事会的领导下不仅继续保持两大主业的稳健经营,也为2024年在数智化业务上的快速布局打下了基础。
报告期内,公司在数智化业务上完成了一系列布局,继续巩固在轨交场景的成果,拓展在算力和算力服务、能源煤矿等数智化基础设施和新应用场景,规划在低空管控、车路协同(地面)等大交通业务。
算力和算力服务方向,公司以推进国家重点战略工程“东数西算”为契机,顺利找准切入点。在“东数西算”八大算力网络国家枢纽节点甘肃庆阳投资建设时空大数据云中心,打造对全国的时空数据算力基地,预期今年能完成项目一期建设;投资设立玄度时空云科技(深圳)股份有限公司,联合多位院士和产业方共建时空大数据云平台,建设云-边-端协同的全国性时空大数据算力资源服务网格;投资设立众合恒星(黑龙江)科技有限公司,已开始参与建设运营黑龙江省哈尔滨数字龙江智算中心项目。
数智化应用场景方向,浙江众合智源科技有限公司作为公司数智化业务的主要平成设立,聚焦大交通、能源煤矿两大赛道,逐步培育孵化规模化发展能力。
联合申报交通运输部交通强国建设试点任务,助力构建“一票制”联程运输新模式。通过 2023年一年的布局,公司已于今年年初与交通运输部公路科学研究院、中路高科交通科技集团就交通强国专项试点任务“综合运输服务‘一票制’信息融合与赋能平台研发技术及示范应用”项目完成签约。该项目将实现公司算力业务与传统的交通业务融合,促进公司在大交通领域的业务拓展,既是公司数智业务的典型产业化落地项目,也是公司深耕交通产业,实现转变发展方式与经济转型的关键。
“城轨智慧大脑”发布,助推实现提质降本增效。2023年4月28日,苏州轨道集团和众合科技共同发布新一代的车站数字化转型整体解决方案——“城市轨道交通数字化智慧大脑”新产品,旨在通过数字化技术与车站业务的深层次地融合,重构车站技术体系、业务体系和管理体系,有效助推城轨公司实现提质降本增效的高质量可持续发展。项目已获得2022-2023年城市轨道交通行业信息化最佳实践优秀案例荣誉。
UniChat正式对外发布,竞速“垂直大模型”新赛道。8月7日,众合科技人工智能大模型UniChat及应用产品正式对外发布,这是公司在智慧交通领域结合大数据和专业相关知识,塑造出来的具有独特交通场景特性的 AI大模型和行业相关应用,具有知识经验库、千人千面 AI驾驶舱、智能客服、轨交智慧大脑、拟人全息舱五大应用场景。
在大交通场景,公司将以城轨数字化为基础,积极拓展车路协同(地面)、低空等大交通场景,构建立体交通的业务格局。
智慧煤矿业务引入战略合作伙伴,加快产品和业务能力建设。公司与山西长治市上党区国有资本投资有限公司共同设立山西众合智源数能科技有限公司,并以此为智慧煤矿业务平台,深入煤矿应用场景,为智慧煤矿业务提供软硬件一体化解决方案,为 2024年实现智慧煤矿的业绩打下了基础。目前,公司位于长治市上党区的矿用智能设备生产线已经建成,已经研发矿用的隔爆兼本安千/万兆交换机、本安智能手机、隔爆兼本安控制器等多个产品,在成庄矿、古城煤矿、雄山矿、红兴矿等矿山获得订单或落地。
公司是智慧交通行业数字化和智能化的先行者,从行业数字化向行业智能化不断开拓创新。公司智慧轨交子集团“众合智行”是智慧交通业务开拓与发展的主要平台,将走向独立运营。目前,众合智行已经引入引入招商局资本旗下产业基金作为战略投资人,本次融资将有利于充实其资金实力,支持轨交业务生态建设和业务出海,逐步推动众合智行的高水平质量的发展,助力并增强众合智行的市场竞争力。
2023年新中标订单稳健增长,信号系统新增新建线路订单市场占有率排名第一。2023年,公司智慧交通业务新增订单金额约26.46亿元,已经连续两年新增订单超过25亿元,较过去5年有所增长,保持较好的发展势头。信号系统全市场占有率排名从 2022年的第三提升为行业第二;单从新建线%的市场占有率排名第一。目前,公司已在智慧交通领域取得领先的市场地位,其中列车控制管理系统国内市场占有率站稳行业第一梯队,为推动我们国家轨道交通自主研发的技术突破和国内轨道交通行业的技术应用与服务创新提供了有力支持。
护航盛会,众合科技上交满意答卷。公司肩负杭州亚运、亚残运会及成都大运会的运营服务保障任务,自2023年伊始,积极筹划,全面部署,以科技引领,24小时不间断保障,助力运动健儿在赛道上展现运动风范,为盛事活动的每一次精彩绽放贡献力量。
稳扎稳打,保持智慧交通行业一马当先的优势。2023年,众合科技坚守初心,锐意进取,深度参与服务了全国首条跨省城际铁路(滁宁城际铁路(滁州段)、中国县域经济首条全城穿越的地铁线号线)、东北首条跨海地铁(大连地铁 5号线)、西安市首条建成运营线路无扰改造(西安地铁 2号线二期)、绍兴市首条全自动运行线号线一期)等重要项目,为我国轨道交通高水平质量的发展、实现交通强国目标提供积极助力。
笃定自研,走高质量国产替代之路。2023年,公司持续加强科学技术创新投入和建设,全力以赴实现国产替代和技术超越。申请的中国城市轨道交通协会城轨装备核心技术攻关项目《自主化安全计算机平台及自研芯片在信号系统领域的研发及应用》顺利通过立项评审;自研的“城市轨道交通 BiTRACON型全自动运行列车控制管理系统”和“城市轨道交通 UniLCU列车可编程逻辑控制装置成功通过中城协自主化装备评价,BiTRACON型CBTC信号系统及其子系统通过中铁检验认证中心信号系统相互连通装备认证等。
2023年,受世界经济复苏乏力、地理政治学冲突加剧、全球贸易摩擦等外部政治经济因素影响和行业周期性影响,公司半导体业务仍迎难而上,交出了较同业都更出色的答卷。海纳股份确立了“成为国内唯一一家功率器件用8寸抛光片独立第三方供应商”的定位,以及争取3年内跻身国内第一梯队的目标。2023年,半导体业务高的附加价值抛光片产品营收占比提升至 60%以上,保证了营业收入总规模的相对来说比较稳定和公司的盈利。
新三板挂牌与调层,迈向更高资本平台。2023年,海纳股份不断推进技术创新和业务拓展,在前进的道路上迈上了一个全新的台阶。3月,在全国中小企业股份转让系统挂牌公开转让,登陆新三板基础层;5月,完成2023年第一次定向发行新增股份的挂牌流通;6月,正式调入新三板创新层,迈向更高层次的资本舞台。
产能即将迈入大规模升级阶段。海纳股份山西基地完成建设,并于近期进入试生产,规划产能是现有的3倍,能够年产750吨6-8英寸半导体级单晶硅锭。金华浦江基地高端功率器件用半导体级抛光片生产线年底完成首期建设,总体设计产能432万片6-8英寸抛光片。
产品快速升级迭代,技术储备充足。公司TVS用研磨片市占率已稳居国内市场第一地位,4英寸、5英寸抛光片均已实现重掺衬底市场市占率第一;结合产品结构重心向6-8英寸的升级;以及8英寸抛光正片的批量化加工能力升级,海纳股份将进一步在8英寸国产化替代、8英寸轻掺国产化等市场发起冲击。
加快产能建设,加大力度投资升级抛光片生产线月,海纳股份与浦江县经济开发区管理委员会正式签署框架协议,投资建设半导体级抛光片生产线月,海纳股份加大力度投资升级高端功率器件用半导体级抛光片生产线项目。同时,海纳股份山西单晶基地将于今年启动试生产。
荣誉加身,砺志于心。2023年,海纳股份荣获 2023年度浙江省科技小巨人企业认定,标志着海纳股份多年来从始至终坚持自主创新,引领高水平质量的发展,充分体现出“科技小巨人企业”的高水平创造新兴事物的能力和总实力。同时,海纳股份喜获衢州市政府设立的市级最高质量奖项——“2022年度衢州市人民政府质量奖”和“市政府特别奖-创新成长奖”,代表了衢州市人民政府对海纳股份在质量创新、标准创新、品牌建设和知识产权创造等方面工作实力的肯定
数智健康业务是公司借助在芯片、人机一体化智能系统、数智硬件和大数据平台等技术与产品、产业资源的积累,围绕医疗器械 CDMO创新中心和海外生物技术创新中心打造面向全球的创新大健康产品及服务转化落地平台,是公司在“1+2+N”发展的策略下孵化培育的重要业务场景。
布局健康数字化产业,设立“美丽人生”子公司。2023年 3月,众合科技审议通过将数智化业务的应用场景拓展至大健康领域,并投资设立“浙江美丽人生健康科技集团有限公司”作为发展大健康数智化业务的主要平台,积极寻找如何通过科学技术创新、硬核底层技术支撑,践行科技惠民,实现美丽人生的长远发展规划。
投资设立煋医科技,提供一站式 CDMO服务。7月,公司投资设立浙江煋医科技有限公司,提供国内外医疗器械研发、注册和生产一站式CDMO服务,覆盖产品从概念到上市的全生命周期。公司专注于国际医疗器械技术转化和产业化服务,同时帮助国内优质医疗器械产品出海,把中国智造推向全球市场。煋医科技医疗器械CDMO工厂预期将于今年投产。
报告期内,公司共申请知识产权222项,其中专利65项(其中发明专利37项)、软件著作权157项。
在提升技术创造新兴事物的能力和公司治理能力的同时,公司也十分注重品牌、企业形象与口碑的建设,积极加入行业联盟,参与行业展会、峰会、论坛、研讨会等,以提升公司品牌形象与知名度。
2024年,公司将完成新一届董事会换届,选举产生新一届董事会成员,将是承前启后的关键一年。新一届董事会将积极做出响应《2024年政府工作报告》关于“大力推进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号召,聚焦新质生产力的核心领域,围绕数字化的经济、低空经济等关键着力点,持续推动公司以AIAI为驱动力,加快大数据、云技术、物联网及行业大模型、垂直模型及算法等新技术、新架构、新组合等在潜在市场的规模化应用,在以大交通存量场景基础上,培育发展算力、低空经济、车路协同、智慧煤矿等新兴起的产业和未来产业;同时基于自身技术要素禀赋及理念优势,积极开发数据要素的价值,拓展数据资产相关的产品与服务,实现在数智化转型过程中加快速度进行发展。为此,董事会将主动推动以下关键事项:
通过资本赋能新质生产力。公司非公开发行事项已获得中国证监会的批复,后续将积极推动非公开发行事项顺利完成,一方面通过引入战略投资人和机构投资人,优化股东结构,另一方面以充裕的资金保证公司战略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完成快速有效的落地,确保募投项目在公司数字化转型过程中发挥更大作用。同时,公司将通过加强资本合作,推动产业并购与整合,提升产业领导力和盈利能力。
进一步支持智慧交通与半导体材料两大成熟主营产业的规模化发展,引入专业化战略合作伙伴,构建产业生态圈,推动海外业务发展,继续保持各自细分行业的领头羊地位。公司将强化国内城市轨交业务拓展,通过设立合资公司等方式加强与客户的绑定;积极借助公司现在存在海外渠道和战略合作伙伴,布局东南亚、中东等地区的轨交市场。在半导体材料领域,推动业务精进和资本加持策略实施;在产能建设上,实现海纳山西单晶基地6-8英寸半导体级单晶硅锭量产,海纳金华抛光基地完成厂房主体建设;。
(2)全力构建数字化核心技术能力及其产业化能力,实现数智化及大健康新业务的高速发展。
——产业数字化 BG将在智慧交通场景,在存量的城轨数字化基础上,积极拓展和构建“车路云协同+低空+低轨卫星”立体化和相互连通的纵向大交通场景市场,构建地面以车路云协同管控、低空无人机载人飞控系统及地轨卫星星地协同交互的全新业务网格。
——加快建设庆阳算力中心,培育智算算力能力,并通过融合海外先进开源技术,提升行业大模型以及算法能力,打造新型数据产业生态;拓展算力和算力服务在能源煤矿和交通等场景的应用。同时紧抓煤矿数字化转型风口,加速抢占行业客户,提升市场占有率。
——在大健康领域,公司业务将着力构建“生物医药和医疗器械”的海内外技术与产品转化和交互数字平台,为大健康领域的客户在“检测、检验、实验室成果转化”等方面提供赋能,推动国内和国际技术转移和交流的双向转化,链接北美、欧洲和中亚地区,形成资金、技术和市场国际化通道,构建国内外生命健康产业的创新生态。同时,大健康板块要加强盈利能力,完成外部融资,引入战略投资人助力业务板块加速发展。
——研究基于行业数据要素形成数据资产,推动数据要素价值的开发和运营,形成自主可控的相关工具型产品和算法模型等核心能力,为行业客户在数据资产生成、转换、交易等全过程周期提供基于安全可控的相关这类的产品与服务。
(3)进一步落实国际化战略,赋能公司产品的市场能力。公司将聚焦新技术与新市场领域,着重关注和拓展面向北美、欧洲、中亚五国、东南亚、东盟国家等国际化区域市场资源,推动公司各业务BG相关业务的国际化市场协同开发,加强公司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品牌影响力。
完善事业合伙人体系。事业合伙人制度是公司资源分配的基石制度,完善事业合伙人体系可以帮助公司引入战略性人才,增强公司活力,优化资源分配能力。
建立人才优化机制。通过强化以经营结果为导向的优胜劣汰机制,加强文化建设提升主人翁意识,同时精简队伍,更新转变发展方式与经济转型必要的新人才,尤其是高精尖人才队伍,提升队伍整体能力,形成人才梯队。
完善员工内部流动机制,让员工“流动起来”。公司战略要求数字化核心技术能力及产业化能力一定要能在不同的应用场景实现共用,也必然要求员工需要具备多场景复合背景,员工的内部流通有助于从企业内部培养复合背景人才,培养核心竞争力。
持续完善公司治理,防范风险并提升规范运作水平。2024年,公司将加强董事会建设,进一步落实独立董事制度改革,强化独立董事履职保障;加大内部督导力度,明确有关部门人员的职责和权限,建立彼此连接、彼此约束的内控制度;加强管理层和全体员工的考核管理。
提升信息公开披露质量,强化ESG披露水平。公司在已连续6年对外发布社会责任报告的基础上,于今年发布第一份ESG报告《2023年度环境、社会和治理(ESG)报告》,详细披露了2023年公司在可持续发展方面的理念和实践。同时,公司将设立首席ESG官职位,持续强化ESG管理理念。
完善投资者回报机制,实施现金分红。公司将坚持稳健、可持续的分红策略,兼顾现金分红的连续性和稳定能力,依据公司的盈利情况、现金流状况以及未来发展规划等因素,践行《未来三年股东回报规划(2022-2024年)》。
2023年世界全方面进入疫后修复时代,在持续“去全球化”中的脱钩断链、俄乌战争、巴以冲突等地缘冲突等事件长期影响下,叠加紧缩货币政策、债务风险上升等周期性因素,主要大型经济体经济周期分化持续加剧。公司主要营业业务前景不仅与行业发展状况相关,也与宏观经济有着密切的联系。若我国整体经济发生波动,宏观经济复苏没有到达预期,将影响包括半导体、轨道交通在内的相关行业,放缓各行业数字化转型节奏,从而对公司业务造成短期不利影响。
应对措施:公司将持续主动关注宏观经济走势和国家政策导向,专注对国家安全稳固具有战略性意义的关键核心技术领域。通过完善产业链布局,加强市场开拓,巩固行业地位,构筑业务护城河,构建产业联盟和引入国内外战略合作伙伴等方式,降低国际和国内政治经济格局变化可能对公司带来的影响,同时,公司也会优化调整组织架构和人员、提升管理效率、节省本金控制支出,通过增强融资能力,保证现金流的充沛以抵抗宏观风险,实现企业财务健康和快速发展。
公司三大主营业务智慧交通、泛半导体和数智化业务均属于技术密集型行业。目前市场人才竞争加剧,随公司技术的不断迭代创新和产业链的延伸,企业存在人才流失的风险,若核心人才流失过多将对公司的持续发展造成不利影响。
应对措施:公司愈发重视研发体系和核心人才团队的搭建。为吸引留住优秀人才,调动人才积极性,公司已逐步完善长效激励机制,通过实施股权激励计划、员工持股计划和子公司员工持股改革等方式,将员工个人利益与公司未来发展进行绑定,实现共创共享。
公司通过直接投资、合资、战略合作、参股、孵化等方式来进行泛半导体产业链和数智化服务创新业务的布局,加快推进泛半导体和数智产业化赛道的纵向发展。虽然公司是在主营业务范围内向产业链上下游进行延伸和投资,但由于行业内细致划分领域较多,技术壁垒较高,投资对公司的管理上的水准和风险控制水平提出了极高的要求。
应对措施:公司通过引入外部专家董事等方式,提升了董事会和投资发展的策略委员会的科学决策能力。公司以与专业投资机构合作、设立产业基金等方式,借助专业投资机构对标的的专业判断能力,提高投资决策效率和风险控制水平。同时公司将继续加强投后管理工作,加强对已投资项目的日常经营跟踪、资本运作和业务赋能等投后服务、产业整合和退出管理。
公司主营业务毛利率水平主要受行业发展状况、行业技术趋势、竞争格局、客户产品结构、产品价格、原材料价格、成本控制以及产能利用率等多种因素的影响,若上述因素发生持续不利变化,公司产品的毛利率将面临下降风险,并对公司的经营业绩产生不利影响。
应对措施:毛利率的波动与人力成本、原材料价格及经营销售的策略等有直接或间接的关系,公司将采取管理改革、工艺优化、提高生产效率、降低采购成本等多项措施应对。同时,公司将加大科研投入,加强管理,进一步提升产品质量,积极跟踪客户的真实需求及未来发展趋势,稳定和扩大市场占有率,综合应对毛利率波动的风险。
证券之星估值分析提示众合科技盈利能力平平,未来营收成长性一般。综合基本面各维度看,股价合理。更多
证券之星估值分析提示创新医疗盈利能力平平,未来营收成长性较差。综合基本面各维度看,股价偏高。更多
证券之星估值分析提示中金公司纯收入能力平平,未来营收成长性良好。综合基本面各维度看,股价偏高。更多
证券之星估值分析提示机器人盈利能力平平,未来营收成长性较差。综合基本面各维度看,股价偏高。更多
证券之星估值分析提示朗科科技盈利能力平平,未来营收成长性较差。综合基本面各维度看,股价偏高。更多
证券之星估值分析提示新产业盈利能力优秀,未来营收成长性一般。综合基本面各维度看,股价合理。更多
证券之星估值分析提示中金公司纯收入能力良好,未来营收成长性一般。综合基本面各维度看,股价合理。更多
证券之星估值分析提示海量数据盈利能力比较差,未来营收成长性较差。综合基本面各维度看,股价偏高。更多
以上内容与证券之星立场无关。证券之星发布此内容的目的是传播更多详细的信息,证券之星对其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保证该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相关联的内容不对各位读者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如对该内容存在异议,或发现违法及不良信息,请发送邮件至,我们将安排核实处理。